工作时间
400-6164-360
editoressay@163.com
8:00-22:00
专科
本科
硕士
博士
自定义表单提示
对接导师
常用经验分享
  • 论文预答辩或外审没有过,该如何应对?

    论文预答辩或外审没有过,该如何应对?

    论文写作完成,你大舒了一口气,然后发现面临了更大的挑战:预答辩和外审。通常而言,在答辩之前,学位论文都先要进行预答辩,然后进行查重和送外审(也称为盲审)。外审结果回来,如果你通过了,那心里真的可以安稳了,因为到答辩环节,风险就小多了。如果不出大的问题,那么应该可以顺利毕业。但由于外审环节较为严格,而且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招生指标,而预答辩环节又决定了你的论文能否送外审,因此各个学校在预答辩环节一般也会严格把关。那如果你的预答辩或外审没过,该怎么办呢?本期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一.外审评审规则对于一些不熟悉这两个流程的同学而言,首先我们把这个流程再给大家唠叨一些。到了毕业季,一般学校在进行正式答辩前所做的两件事情,就是预答辩和送外审。你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预答辩是校内老师的把关,外审则是校外专家的把关。在预答辩时,老师会给你提很多论文修改的意见,在你修改之后,则可以送外审。一般的外审是学校通过送审平台或其他官方途径送给其他学校进行匿名评审。目前本科论文是抽审,也有些学校不送外审;硕士论文有些学校全部送外审,有些是抽审,一般送2个外审专家;博士论文要求最为严格,一般全部会送外审,通常为3-5个评审专家。对论文的总体评价通常有4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是否同意申请论文答辩的意见,也分为4档:①同意答辩;②需对论文进行适当修改(文字表述、撰写规范等方面存在问题);③需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大修改(研究方法、数据论证、理论深度等方面存在问题);④不同意答辩。当然,这个级别会因各个学校有细微差异)如果你的论文在第1-2档,那么恭喜你,虽然可能你还要对论文进行适当的修改,但是毕业就胜利在望了!但如果出现第3档的较大修改,或者第4档的不同意答辩,那可能就有点麻烦。下面我们就和大家具体说一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二.如何应对预答辩或外审不过1.如果你的预答辩没有过预答辩没有过,意味着你的论文暂时达不到毕业的要求。学校老师没有让你过,是因为他们觉得你送外审也不会通过的。那这种情况下,大概率相信老师的判断,因为他们看过很多学位论文,对于哪些论文能通过外审,心里是有数的。有些学校会很快组织下一次的预答辩,而有些学校则会等到下一个学期再组织预答辩了,这些程序上的事情你无法决定。但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地改论文呀!(1) 不要过分担心或紧张,第一次预答辩没过,还有下一次机会的。平复心情后,认真研究论文,结合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总结失败的原因。有一点提醒大家,可能预答辩的时候某些同学过于紧张,没有完全记录下老师提的问题,这时可以自己或让同学帮忙录音,以便修改的时候忘记了老师的建议。(2) 尽快与导师沟通,多听导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当自己的理解与导师不一致时,尽量心平气和地和导师沟通交流,按照导师的意见修改。(3)修改后把论文发给导师看,让导师提意见,再进行下一轮的修改。论文都是一遍遍改出来的,这个过程要有耐心。2.如果你的外审没有过外审没有过的情况,宽泛意义上包括第3档的较大修改,或者第4档的不同意答辩。如果是第3档,通常你会有一次在很短的时间内修改再次送审的机会;如果是第4档,可能会有申诉的机会。当然,每个学校不同,你要搞清楚自己学校的规则是什么。通常外审没有,学校会有两种处理方式。(1)直接延毕。部分学校比较严格,如果不通过就会直接延期毕业,一般是3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大家要搞清楚究竟要延毕多久,在此期限内把论文修改完毕。    (2)有申诉或再送审的机会。这种分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申诉的途径后,学校再次送审。也就是再找1-2名审稿人,对你的论文进行评价。另一种形式,是修改后再次送审,有可能还是送给这名给你不过的审稿人。这时候能否通过,就取决于你修改的程度,以及审稿人对你的评定了。 图1 应对办法流程图三.论文预答辩和外审经常遇到的问题从流程上看,我们已经给大家总结了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式。但从这里你也能看出来,无论怎样,核心都是要好好地修改论文。那么,预答辩和外审中,老师最看重什么呢?或者说,他们通常都会提什么问题呢?最后一部分,我们就将预答辩和外审中专家经常提的问题给大家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1.论文的逻辑和结构从流程上看,我们已经给大家总结了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式。但从这里你也能看出来,无论怎样,核心都是要好好地修改论文。那么,预答辩和外审中,老师最看重什么呢?或者说,他们通常都会提什么问题呢?最后一部分,我们就将预答辩和外审中专家经常提的问题给大家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1.论文的逻辑和结构专家通常会首先看你的题目、摘要和目录,这些也是他了解你论文重要的窗口。因此,他会根据这些内容,推敲你论文的逻辑和结构,然后再去正文看看你的写作是否和他想象的一样,你有没有把论文的逻辑讲清楚。这是你论文的核心,所以对于逻辑不清楚的论文,一定要认真理清楚并进行修改。2.技术方法论文中通常会有一些模型,要确保模型使用正确,研究方法经得起推敲。如果专家提出某些模型设置有问题,那这会直接导致论文的可信性受到质疑,也要进行调整。3.基本的工作量论文能体现出基本的工作量,比如基本的字数要保证,参考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要规范,理论及实证模型等要有一定的分析。4.格式及参考文献尽量引用核心参考文献,少引用水刊上的论文。参考文献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英文文献和近5年的参考文献。同时,尽量引用高水平期刊论文及部分高质量的著作,学位论文的引用数量要尽量控制。
  • 文献综述的阅读与梳理

    文献综述的阅读与梳理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但绝大数同学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于如何阅读文献和如何做文献综述等问题都摸不到头绪,不知道如何进行写作。文献综述是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论文想法和创新点的主要来源,更是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献综述不仅要对研究领域内已有学术研究的归纳和罗列,还要加入自己的评论。接下来就具体谈谈怎样梳理文献,文献综述应该如何写?来解决大家对于文献综述的困惑。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可以理解为在尽可能全面检索、通读大量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地归纳整理、总结凝练,对自己将要研究方向或问题梳理一定时期内(文献通常要求近5年,经典文献和引用量比较高的文献可不受时间限制)科研人员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或研究方法,发现这些文献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将作者观点进行叙述和讨论。文献综述不是简单地列出所阅读文献的观点,而是通过整理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好的文献综述通常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详实准确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从而发现其中的不足,为自己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提供强力支撑。二.文献综述的特点(一)综合性首先文献应以所要研究问题的发展进程为纵轴,主要梳理该问题的研究进展时间线;还要从国内到国外,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自上而下、由左及右地掌握已有文献的发展脉络,再经过细致的归纳整理、吸收借鉴,提炼文献中更全面、更明确、更深层次和更有逻辑的观点,从而掌握问题发展的和预测发展趋势。(二)评述性要对文献进行特别专业地、客观地、科学地、系统地分析,对搜集的文献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发掘出其中独到的见解,并找出文献中存在的不足或可以改进的地方。通常来说,文献综述中一定要包含作者的观点,否则文献综述就成为了报告。(三)先进性文献综述不是简单罗列某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而是要着重搜集该问题最新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向读者展现出来。三.文献的梳理方法    面对成千上万的文献,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毫不夸张的说文献阅读是一件耗时耗力的“苦力活”,文献阅读一遍只能有一个大概印象,这种方式只适合文献初选阶段,对于那些可能对自己研究帮助较大的文献则不适合,因为经过一段时间或随着文献阅读数量的增加,对于之前的印象也会逐渐淡忘,无论文献的核心观点还是作者创作的思路,看完了并没有太多的收获。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大体可以分为泛读、精读和选择性阅读。泛读、精读、选择性阅读,都是文献阅读必备技能,时间安排上,有先后之分。不管怎么读,都需要搞清楚主次。(一)泛读泛读是文献阅读的基础。当我们拿到选题或确定研究方向后,首要任务是查找大量相关文献来进行泛读。快速了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泛读的工作者重点是要掌握这个选题或研究方向所在的领域都有哪些人在做,已经做了些什么工作、用的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泛读仅需要读读题目、摘要、结论。通常情况,英文的摘要篇幅较长,里面的内容较多,结论基本包含在摘要里了;而中文文献摘要相对来说篇幅较短,比较早的文献,摘要就几行话,需要去读一下结论。泛读读的快,忘得也快,通常只对文献有个大概的印象,读完通常也就放置一边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忘记了文献的主要内容,就需要重新回来翻阅之前泛读的文献,需要自己建立一个文献阅读列表,列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不用过于细致,列数过大导致工作量比较大,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尽量保证将主要内容放在列表中即可,这个列表,在做文献泛读的时候,顺手做把它做出来,以后写开题报告、要发表的小论文和毕业论文都能派上用场。表格形式可参考下面形式:                           图1 表格形式参考(二)精读精读就是把文献彻底吃透,这些文献里内容是对自身的研究有重要帮助或指导作用。要用辩证的方法去阅读文献,文献阅读的跟我们上课一样也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准备一个本子和文件夹,把好的文献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观点上用笔进行批注。还有一些特别好的句子或观点可以与其他文献串联起来的,读完之后抄录到本子上,务必写上文献标题和作者,便于之后查找文献。这个过程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梳理和强化记忆文献的重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他人的研究写出来,那就是把文献真正读进去了,关键在于理解,没有这一步骤,把文献读来读去,浪费好多时间,其实都是徒劳。泛读是精读的基础,起码至少要泛读30篇左右的文献,选出有价值的文献进行精读,没有泛读的基础,无法对大背景、研究现状进行了解,也选不出精读的素材,分不清文献的好坏,把手里随便拿到的文献当成宝,得到的结果却是漏洞百出。(三)选择性阅读选择性就是根据自身需要,需要论文中的哪一部分来研究问题,就去仔细阅读这一部分。可能是某个理论、某个方法、某个数据获取方式,亦或是作图的软件、机理分析方式等等。只要有需要,就应该去阅读。简而言之,就是学以致用,以结果为导向。选择性阅读最忌讳的是现在用不上,也去学。很多同学在这里陷入误区,认为技术、方法、理论非常好,我就要立马去学,然后花了很多时间去学,学会了以后完全没有用处,过一阵就遗忘了,等再需要用时还要重新学习。不是所有好材料都应该立马学习,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四.文献综述的写法(一)纵式写法纵式写法不要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列举文献,把它写成了“编年体”。纵式写法要突出一个“要”字。有些问题研究时间久,时间跨度大,研究成果丰富,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文献进行详细介绍,放弃一般性、重复性的文献。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历史发展:按照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此类问题的提出及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描述每个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比较国内外不同学者或科研机构的观点。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做文献综述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见解,提出展望性意见。(二)横式写法横是国际国内比较,针对某一问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逻辑、观点、方法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不仅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和国内异同。横式写法常用于成就性综述,主要用来描述某个问题、某个理论、某个方法的新突破,国际和国内研究学者一同研究,纷纷投入这方面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如关于新冠疫情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及时进行整理,可以给自己的论文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的作用。(三)纵横交叉式写法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几乎会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两种写法。写历史研究脉络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研究现状采用横式写法。通过一纵一横的描述,才能大范围地获取文献资料,有助于系统地了解某一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为自身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或创新基础。采用纵横交叉式写法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广泛地查找文献资料,真实客观地反映作者观点;其次要注重文献的连贯性,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最后要注重参考文献数量与质量的辨证统一。
  • 管理学论文工作量该如何衡量?

    管理学论文工作量该如何衡量?

    管理学硕士论文的工作量一般是以字数为衡量标准的,一般正文部分保持在3.5万字左右,具体可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调整。后面的一句话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校在此基础上上浮了一些。也就是说,正文不加字符3.5万字是基础标准,加上字符,封面,摘要,目录等达到4万字以上。论文中能体现文章工作量的章节很重要。由于硕士论文作为一个大论文,总有一些铺垫的内容,包括文献综述、目的意义、理论基础、背景介绍等,但是这些铺垫很难体现你自己的工作,只是对前人的工作进行总结、资料汇总、理论介绍,这些部分也许也很冗长,但是不能体现出你的工作量。所以这些只是铺垫,真正能体现你的工作量的是你自己的逻辑框架设计、调查设计与分析、模型推导与假设、数据分析与应用。这些都是你论文中核心的部分,硕士论文中至少要有2-3章这样的内容,否则论文的工作量不能达到要求。再进一步说,在制定论文框架时,需要合理分配篇幅,将主要内容放在论文具体研究内容上,该部分作为论文的重点部分体现研究成果和见解。论文摘要的字数一般在800字左右。除非有特殊需要,可以写详细写作,字数可扩充到2000字左右,摘要中不应用到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等。论文的关键词3-5个,是用来说明全文的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力求精炼、准确。论文致谢一般在200-300字,是论文作者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论文做出贡献的老师、同学、家长、朋友的一种尊重,当然,也可以很长,把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感想感受都写出来。参考文献中列出的文献应尽可能的标注在论文中。注意参考文献尽量选用近5年的权威期刊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且有一定量的英文期刊文献。从时间上,正常3年制或2.5年制硕士,一般学校要求一年半到一年前开题,然后提交论文。也就是学校给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至少是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去完成论文,要让人感觉你的论文和研究要有花到足够的时间的研究价值和成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有些文章感觉花的时间也挺长,但是文字上和研究上缺少新意也是不行的。做这样的工作,要读很多论文,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做一些分析,但是总体来说,太简单了不行。一旦你存了一个想省事的心,就一定做不好。科学研究是一个你用尽全力都未必能做好的事情,想省事和拖延只会让自己更费事。
  • 管理学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管理学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随着政府重数据的实践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定量化的研究在管理学的研究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期的定量研究主要是推崇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观测、实验、对比、抽样、案例、访谈、调查等方法作为重要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各种专门的软件研发及应用,使得定量研究变得容易操作。但是,在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入门的研究方法指导,也是定量研究的起始点。随着研究的深入,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在方法上,借助计算机技术,运用多种学科综合运用共同处理问题。第一种是社会调查法,通常使用调研和访谈结合的方法,或结合使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以使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和充分。结合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多变量统计描述可以进行因素的相关分析。第二种是预测方法。常用的预测方法中,定性预测方法是德尔菲法,定量的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预测法、线性回归预测法、季节性和趋势预测模型。第三种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使用财务管理的一些指标,分析输入和输出的产品的数量关系。最早的普遍使用与企业管理的投入产出分析中,近年来随着政府绩效的引入,投入和产出也用于政府绩效的研究,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法。第四种方法是管理评价方法。评价方法主要为政府决策服务。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的方法。当然层次分析法本身也可以用于评价。第五种方法最优化方法(也称运筹学方法)。主要运用运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决策树等解决典型的运输问题、资源分配问题等,研究管理学中优化途径与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第六种方法是管理系统模拟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构建模型,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主要有蒙特卡洛模拟、排队模型、系统动力学模拟等。以下介绍几种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可以借助计算机实现的定量分析工具:1.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综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适宜与解决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公共决策问题。有专门的AHP软件帮助实现。2.模糊综合评价法。用来对管理中的人、事、物等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比如评价一个大型公共项目一般从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些只能用模糊语言来描述。通过模糊数学提供的方法进行运算,得出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3.数据包络分析法。这是运筹学、管理科学与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这是用于行业的效率评价的经典方法,可以借助专门的DEA软件可以实现。4.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这三类方法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能够解决评价时的指标选择问题或事物分类问题。可以借助SPSS,Eviews等软件实现。
  • 盘点论文选题时容易走入的坑

    盘点论文选题时容易走入的坑

       当你拿到一个论文写作任务,选题总是让人头疼。俗话说,“选好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有些论文写到后期,才发现选题中犯了一些错误,此时想补救,有时候也很难了。选题的错误就是方向性错误,此时的补救方式,恐怕也只有重写了。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我们此期就来谈谈如何规避选题中的那些坑。一、选题过大过全选题太大,内容就会比较空泛,也很难做到创新,这种选题会让人觉得无法驾驭,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知名学者会发表类似的文章或者出版著作。但是他们在某一领域有非常深厚的学术积淀,可以在方向性的内容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著作就更加有优势了,可以用非常长的篇幅,在更广泛的视野下阐述自己的思想。但对于学生党而言,我们则不推荐此类选题。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此类选题的特点及缺陷。选题过大过全的一个表现是,研究的问题非常开放。研究的问题如果过于开放,会导致选题的精确度不够,你不清楚研究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变量,也就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在你找参考文献时,发现你需要寻找的资料和领域非常多,那很可能是你的选题太大了。比如,如果你的研究题目是“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模式与路径”,这种选题就不太适合学术论文,尤其对于学生,实在是很难把握。另一个表现是,研究对象太广,导致或是变量较多。比如,如果你的选题是“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那么要研究的影响因素就有很多,包括金融支持、企业股权结构、政府政策、文化因素、法律制度等。这样的研究会导致内容过于分散,不够聚焦,结果就是每个因素的研究深度都不够。二、不适合自己的选题选一个适合自己的选题也很重要,不适合自己的选题意味着,要么这不是你的研究兴趣所在,要么与你的研究方向和已有积累不符,或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这些都会给你的论文写作带来较大的挑战。第一,如果是学位论文,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比如,如果你的专业是金融学,那么你可以将选题集中于货币银行、公司金融、证券市场等方向,而不要做一个与金融无关的选题。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行,但与专业结合,还是能降低选题风险,更少地引起开题、答辩及外审专家的异议。第二,结合自己的能力。以经济学研究为例,如果你的选题方向是区域经济学,计划做一些和城市发展有关的内容,可能就要用到地理方面的知识,例如需要你熟悉ArcGIs软件,可以绘制一些地理图。如果你研究劳动经济学,做有关生育政策及教育问题,那就可能用到微观计量的知识,这需要你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所以,明白自己的知识积累所在,可以避开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难点。第三,结合自己的兴趣。兴趣会激发我们的写作的内在动力,如果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选题,那么你的灵感会少很多,写作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拖延的现象。其实在一个研究方向下,会有很多的选题可选。比如,如果你的方向是金融学,那么可以做与股票、期货相关的研究。但如果你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连股票的一些基本知识不清楚,那就很难开展。第四,要结合自己的学术积累。如果你是写作发表论文,可以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在研究上具有连续性,更容易把握。贸然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三、片面追求创新的学术空白如果你找到一个选题,恰巧是学术空白,搜文献的时候都鲜有文献,那么通常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真的找到了好的选题,二是这个选题因为某种原因,不适合学术研究。我们逐个来说。第一,可能你发现了非常好的选题。这种选题从潜力上说,应该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如果深入研究,有发表在高级别期刊上的潜能。但如果你是做学位论文或是在研究领域的积累不深,那么通常这类的选题较难把握,尤其是对于刚入门的学生。因为这些选题没有文献基础,而对于学生而言,其学术积累尚浅,大量的思路和方法都要从文献中汲取。第二,此类选题不适合学术研究。你可以仔细想一下,世界上这么多学者,为什么就没有人研究呢,这背后或许有其道理。比如,这个逻辑有可能不顺,里面有些道理讲不通。就像伪回归一样,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长高了,小树苗也长高了。但是里面是没有经济学逻辑的,这也就是不会有论文研究孩子身高对小树成长的影响的原因。你或许在搜索文献的时候发现某两个经济学变量之间是没有人研究的,感到非常兴奋。但是建议你在开始这类选题之前,要仔细思考。没有人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是,某些问题较难通过严谨的设计进行。以经济学研究为例,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要建立理论模型或进行实证检验,比如采用外生冲击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效应。但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较难检验,在研究设计上有较大的缺陷,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者没有研究的原因。选题要追求创新,这毋庸置疑。但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这种创新是边际创新。也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一步,而不是特别大的一步,不要为了创新而去选择很少有人研究甚至是空白的选题。当然,选题是个技术活,希望大家能在慢慢读文献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避免走入这些选题的“坑”。
  •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经历了哪些时代?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代和阶段。以下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 1.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亨利·法约尔和詹姆斯·钱皮斯。法约尔提出了五项管理原则,强调企业需要通过良好的管理来获得竞争优势。钱皮斯则强调了企业需要制定长期规划,并对未来的市场趋势进行预测。 2. 经典战略理论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战略管理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伊戈尔·安索夫、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和斯坦福大学的埃尔文·德鲁克。安索夫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和方法,钱德勒则通过对美国企业的研究,探讨了企业规模、组织结构和战略之间的关系。德鲁克则强调了企业需要制定使命和愿景,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战略和行动计划。 3. 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更加注重竞争战略的制定。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应注重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4. 动态战略理论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动态和复杂。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吉姆·柯林斯、比尔·乔治和沃伦·巴菲特等。柯林斯提出了“先驱者困境”的概念,即在追求长期成功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乔治则强调了企业需要建立诚信、责任和透明度的价值观,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巴菲特则以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和公司治理模式,成为了全球价值投资者的楷模。 5. 当前战略理论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战略理论和思想,如平台战略、数字化转型、生态圈建设等。这些新的战略理论和思想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早期的原则和方法到现在的高度复杂性和多变性。不同的时代和背景催生了不同的战略理论和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竞争战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

    竞争战略理论是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该领域的代表人物包括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尔、普拉哈拉德等。 迈克尔·波特是竞争战略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分析行业和竞争者的技巧》一书中,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这些战略思想至今仍在企业管理领域广泛应用。 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是另一对重要的竞争战略理论家。他们在1994年出版的《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应注重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这一理论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学者和思想家也为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沃伦·巴菲特、彼得·德鲁克、吉姆·柯林斯等。这些人在不同的领域和角度研究了企业竞争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总之,竞争战略理论是一个多元化的领域,不同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探讨了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问题。这些理论和思想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扎根理论的三种思维方式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和提炼出概念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这种方法强调在实地研究中进行持续的比较和思考,以发现概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在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运用以下三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1. 归纳思维 归纳思维是指从大量的实际观察中总结和提炼出概念和关系。在扎根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收集大量的实证数据,包括观察记录、访谈记录、问卷调查等,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其中的概念和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从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和趋势,从而为构建理论提供基础。 2. 演绎思维 演绎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概念,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在扎根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在归纳思维的基础上,将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比较和匹配,从而构建出更加深入的理论模型。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将一般性的规律和趋势应用到具体的现象中,从而实现对现象的深入理解和预测。 3. 比较思维 比较思维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比较不同数据来源和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扎根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对不同的实际观察和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差异。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在比较中发现共性和差异,从而为构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提供支持。 总之,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和比较思维是扎根理论中三种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相互交织、相互支持,帮助研究者从实际观察中构建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论。在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灵活运用这三种思维方式,以实现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理论的全面构建。
  • 战略管理层次可以分为哪几种?

    战略管理层次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 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公司战略涉及整个公司的整体规划、发展和运营。这个层面的战略通常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制定,关注的是公司的整体方向和目标。公司战略主要关注如何与竞争对手在市场、产品、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竞争,以及如何优化公司的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和盈利能力。2. 业务战略(Business Strategy)业务战略主要涉及公司各个业务单元的规划、发展和运营。这个层面的战略通常由各个业务单元的领导层制定,关注的是如何在各自业务领域内取得竞争优势。业务战略需要分析市场趋势、客户需求、竞争对手情况,以及如何利用公司的核心能力和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3. 职能战略(Functional Strategy)职能战略涉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规划、发展和运营。这个层面的战略通常由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层制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各个职能部门的效率和效果。职能战略需要关注如何实现公司战略和业务战略,制定出符合这些战略要求的职能政策和计划。4. 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竞争战略主要关注如何在特定的市场或行业中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这个层面的战略通常由公司的中层领导制定,需要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在竞争环境中找到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竞争战略需要制定出具体的竞争策略,如产品定位、价格策略、渠道策略等。5. 合作战略(Collaborative Strategy)合作战略主要涉及公司与其他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合作和联盟。这个层面的战略通常由公司的高层领导制定,需要分析合作的机会和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合作战略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合作计划和实施步骤。 总之,战略管理层次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其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战略管理层次,并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各个层面之间也需要相互协调和支持,以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的实现和成功实施。
  • 动态竞争能力理论是什么?

    动态竞争能力理论是一种管理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表现和演化。该理论强调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即动态竞争能力。 动态竞争能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态竞争的特性: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和复杂。竞争的焦点不仅仅是资源和市场,还包括能力和知识等非物质要素。同时,竞争不再是一次性的决策过程,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调整和适应。2. 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调整自身资源配置和行为模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企业对于市场、技术、政策等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以及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3. 动态能力的构建:动态能力的构建需要企业具备一些特定的资源和能力。其中包括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和提升,同时也需要企业在面对竞争时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4. 动态竞争的策略: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其中包括了创新策略、速度策略、灵活策略、网络策略等。这些策略强调企业在面对竞争时需要快速反应、灵活调整、不断创新和整合资源。5. 动态竞争的合作: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时,合作也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总之,动态竞争能力理论是一种管理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表现和演化。该理论强调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即动态竞争能力。通过了解和掌握动态竞争能力理论,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 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

    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提出的。这一理论旨在分析企业如何在特定行业创造价值,以及如何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企业的各项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以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链的构成: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物流、生产作业、外部物流、销售和服务等,这些活动直接涉及到企业为顾客所提供的价值。辅助活动则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这些活动为基本活动提供支持。这些活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2. 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研究企业的各项活动及其对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价值链,企业可以识别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和优化。此外,通过比较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竞争地位,并确定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3. 竞争优势: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些活动上具有较低的成本或较高的质量,那么它就具有了竞争优势。通过优化价值链,企业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从而获得竞争优势。4. 价值链协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活动之间需要协同工作,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最优运行。通过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和合作,企业可以优化各项活动的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此外,通过与供应商、渠道合作伙伴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5. 价值链创新: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这包括对产品、服务、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改进,也包括对内部管理流程和价值链的优化。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之,价值链理论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研究企业的各项活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分析价值链、识别优势和劣势、加强内部协同和创新,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实现持续发展。
  •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这一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公司能够持续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经验积累和知识共享。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对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上以产品或市场为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强调了组织内部的能力和知识的积累与整合的重要性。这一理论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它们寻找和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后,也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有三个主要特点:价值性、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价值性是指核心竞争力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他们的需求;独特性是指核心竞争力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难以模仿性则是指核心竞争力难以被其他企业通过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获得。 此外,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还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包括价值链分析、能力分析、知识管理等多个环节。他们认为,企业应该注重从内部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的收购或兼并。 总的来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不仅丰富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也为企业在实践中打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指导。这一理论的影响力至今仍在不断扩大,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领域。
  • 扎根理论的特点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系统化的程序,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和提炼出概念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这种方法强调在实地研究中进行持续的比较和思考,以发现概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扎根理论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实证数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实证数据,这些数据通常来自于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和文献资料等。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归纳,逐渐形成理论。2. 系统化的程序: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程序,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理论构建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方法和标准,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 归纳和演绎: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同时涉及到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是指从实际观察中总结和提炼出概念和关系;演绎则是指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概念,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4. 持续比较:在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不断地比较不同数据来源和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不断完善和修正理论。5. 理论构建:扎根理论的主要目标是构建新的理论,这些理论能够解释和预测实际现象,并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或挑战。因此,在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6. 情境敏感:扎根理论强调对特定情境的敏感性和对数据的丰富描述。它认为每个现象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需要深入了解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同时,丰富详细的描述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研究成果。7. 迭代过程:扎根理论的研究是一个迭代的过程。研究者需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和反思,对理论进行逐步完善和修正。这种迭代过程使得扎根理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8. 解释性研究:扎根理论注重对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它强调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互动,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互动过程,从而提供对现象的深入解释和理解。9. 相对客观性:扎根理论力求保持相对客观的态度。虽然它强调对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解释,但同时也强调对数据的系统化和客观性的分析过程。研究者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主观偏见,并尽可能地减少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10. 实用性:扎根理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它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特定领域或问题的本质,还可以为政策制定、实践改进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总之,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实证数据的质性研究方法,具有系统化的程序、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持续比较、情境敏感、迭代过程、解释性研究、相对客观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医学、教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 聚焦论文辅导服务,深耕细作,专注做好论文辅导一件事。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专注论文辅导平台。
  • 正式辅导前签约合同,以保障学员学习过程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 “教+审”的双重视角,坚持追求学术前沿知识,帮助学员得到更高效、更严谨、更科学的教学过程。
  • 配备顾问为学员提供实时辅导咨询与导师一对一辅导,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学术需求。
  • 实现从定方向选题至答辩全流程规划,把控各阶段细节,全程持续完善服务体系。
为什么选择埃德特论文辅导?
微信二维码扫描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945号
电话:
400-6164-360
版权所有:维尔穗(上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沪ICP备19019154
友情链接LINKS